艾灸知识
艾灸百科
推荐产品

南阳艾条厂分享 灸灼疗法

 灸,是灼烧的意思。灸法,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、温熨,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,通过经络的传导,起到温通气血,扶正袪邪,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。

  艾灸后人体会产生一种温和的灼热感觉,这种温热刺激,不仅能使皮肤充血,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而且通过对穴位的刺激,可达到温通经络,畅流气血,调和脏腑的作用。
之所以用艾来施行熏灸,是因为艾的药性温热,具有温通经络,袪散寒邪的功能;艾的气味芳香,有开毛窍、透达肌肤的功能,所以用艾来熏灸,有较强的温经散寒、通络活血的功效,而且艾易于燃烧,热力均匀,又不容易落下火星,是比较理想的熏灸原料。

一、艾柱灸法
施灸时所燃烧的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柱。分大、中、小三种。大者高1厘米,炷底直径0.8厘米,重约0.1克;中者为大炷之半,如枣核大;小者如麦粒。燃烧一柱即为一壮。临床应用炷的大小,壮的多少,随病症、施灸部位不同而异,少者1-3壮,多者可达数百壮。一般阳寒虚弱之症宜多灸,体壮宜少灸;肌肉丰厚处宜大炷,浅薄处宜小炷。
艾炷法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。1、直接灸:又称着肤灸、明灸。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的一种方法,为防止艾炷倾倒,可事先在皮肤上涂一点蒜汁、粥汤、清水、酒精。直接灸法又分为瘢痕灸、无瘢灸、骑竹马灸法、三角灸四种。2、间接灸:又称隔物灸、间隔灸。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位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。这样既可以避免灸伤皮肤面致化脓,也可以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的特性发挥协调作用,从而取得更大的治疗效果。该法种类很多,被广泛应用于内、外、妇、儿、皮肤、五官等科疾病的治疗中,有着较好的疗效。3、禁忌证:因施灸时疼痛较剧,灸后化脓并留有瘢痕,故对一般体质衰弱者及老年人、小儿应慎用;对急性热病、长基消耗性疾病有重症患者,如吐血过多的肺痨症和内脏实质病症,均不能施瘢痕灸治疗。此外,如眼、心肝附近及睾丸、阴部均列为禁灸区。醉酒之后、大劳、大饥、大饱时暂不宜施灸。雾、雪、雷、雨之日也不宜施灸。争症例外。

二、艾卷灸法
又称艾条灸法:是用纸包裹艾绒(或加药物)卷成圆筒形的艾卷,一端燃烧,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。在艾绒内加进药物,再用纸卷成条状施灸,名为“雷火神针”或“太乙神针”。由于该法操作简便,疗效良好,无痛苦及副作用,广为患者所接受,所以一直被临床广泛采用,随着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发展,现本灸法已演变为纯艾条灸法、药物灸法、隔药灸法和无烟艾条灸法四种。
1、纯艾条灸法:即用纯艾绒制成艾条而施灸的一种方法。依其操作方法,应用范围的不同又分为温盒应灸、回旋灸、雀啄灸三种。A、温盒灸:将灸条的一端点燃,对准施灸部位,约距0.5寸左右进行熏烤,使局部有温度热感而无灼痛,一般每处灸3-5分钟,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。对于昏厥、局部知觉减弱的患者和小儿,医者可将食、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,以通过医生手指的知觉来测患者局部受热程度,而随时调节施灸距离,掌握施灸时间,防止烫伤。本法适用于灸疗各种病症。B、回旋灸:又称熨热灸法。将点燃的艾卷接近灸的部位平行往复回旋熏灸(距皮肤约3厘米)。一般可灸20-30分钟。适用风湿痹痛、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肤病等。C、雀啄灸:艾条燃着一端,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,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,一上一下移动,一般灸5分钟左右。多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急救晕厥等。此法热感较强,注意防止烧伤皮肤。
2、药物艾条灸法:即用药物艾条点燃后,垫上纸或布,趁热按到穴位上,使热传导透达深部的一种疗方法,常用以下几种:
A、雷火神针:又称雷火针,本属于灸法,为何称为“针”,是因为它的操作方式,很像针法实按在穴位上的缘故。操作方法如下:将所选药物研成细末,和匀。以桑皮纸1张,宽约30厘米见方,摊平,先取艾绒24克,均匀摊在纸上,次取药末6克,均匀掺在艾绒里,然后卷紧如爆竹状,外用鸡蛋清涂抹,再糊上桑皮纸一层,两头留空纸3厘米许。捻紧即成药物艾条。施灸时先选穴们定位,将艾条点燃一端。另一种方法是在所灸的穴位上,覆盖10层棉纸或5-7层棉面,再将艾火隔着纸或面紧紧按在穴位上,留按1-2秒即可,若艾火熄灭,可重新点燃另一端,以七层棉纸包裹,紧按在穴位上,如觉得太烫,可将艾条略微提起,待热减再灸。如火熄、冷却,则重新点燃之。每穴可按5-7次。适应于:风寒湿痹、痿症、腹痛、泄泻、闪挫肿痛等。
常用药物艾条处方:艾绒60克,乳香9克,木香9克,羌活9克,茵陈9克,干姜9克,麝香少许。
B、太乙神针:又称“太乙针”,与雷火针无实质区别,是雷火针的进一步发展。其艾条制法,操作方法与“雷火针”相同。
C、神灯照灸法:药物组成:将雄黄6克,朱砂6克,血竭6克,没药6克,麝香1.5克,研成细末。每次取药一克,桑皮纸裹之。做成条状,长纸20厘米,以麻油浸透备用。用时点燃。使其距患部3厘米许,徐徐烘之,以皮肤烘热为度,适用于外科疮疡,有消肿、溃坚、止痛的作用。
D、百发神针:药物组成:乳香、没药、生川附子、血竭、川乌草乌、檀得末、大贝母、麝香各9克母丁香49粒,艾绒30克,其艾条制法,操作方法与“雷火针”相同。临床上主要用于偏正头痛、漏肩风、半身不遂、痞块、腰痛、疝气、痈疽等症。
E、消癖神火针:药物组成:蜈蚣1条,五灵脂、雄黄、乳香、没药、阿魏、三棱、木鳖、文术、甘草、皮硝各3克,闹羊花、硫磺、穿山甲、牙皂各6克,麝香9克,甘遂1.5克,艾绒60克。药条制法与“雷火针”相同。主治偏食消瘦、积聚痞块等。
3、隔药灸法:又称间接灸法。是在穴位上覆盖某些药物后再以艾条施灸的一种。随隔物的不同,适应证也因之而异。临床上常用的有如下两种:A、隔核桃壳灸:将核桃劈为两半去仁,于壳上钻小孔若干,内装鸡粪,扣患处。用艾条灸之。有解毒消肿作用,主治各种肿毒。B、隔蟾酥皮灸:取略大于病灶的蟾皮一块,将其内面平铺于疖肿上,然后持点燃的艾条,置蟾皮上方适当的距离进行熏灸。至病灶区出现温热感为度。每日灸一次,每次约30-60分钟。此法治疗疖肿,有较好疗效。
4、无烟灸法:无烟灸是现代人经改进研制出的新处方,其疗效不仅比有烟灸好而且又具有环保卫生的优点,现已逐步推广开来。常用的无烟艾条处方是:艾叶500克,甘松30克,白芷、细辛、羌活各6克,金粉(或铅粉)40克。

三、温灸法
根据其操作方法不同,又分为以下几种:
1、艾饼灸法:又称铺灸法。是将艾绒铺于穴位或患处上而施灸的一种方法。它包括如下两种:A、熨灸法:将艾绒平铺于穴位上,再盖几层布,用熨斗在上面熨之,可发挥热熨和艾条的双重作用。此法适用于虚寒、痿痹等症。B、日光灸法:将艾绒平铺于腹部,在日光下曝晒,每次10-20分钟,既有日光浴又有艾条的作用。此法适用于小缺钙症、皮肤色素变性、慢性虚弱疾病等。
2、艾熏灸法:是用艾绒燃熏或加水煮蒸熏或患部的一种灸治方法。常用的有如下两种:A、烟熏灸法:是将艾绒放在杯子内点燃,使热烟熏灸一定部位的治疗方法,适用于痹症、痿症等。B、蒸汽灸法:用水煮艾,边煮边使其蒸汽熏,或煮好后盛盆内用蒸汽熏之。适用于风寒湿痹、肢体麻木或肿胀等。
3、温灸器灸法:是利用专门工具施灸的一种方法。该法可以较长时间地连续给病人以舒适湿热的刺激,且使用方便,尤其对小儿及惧怕灸刺者此法最为适宜。